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是黃河、長(cháng)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和補給區
擁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生態(tài)功能最完善的濕地之一
境內有黃河、洮河、大夏河、白龍江等120多條干支流
其中黃河在甘南流經(jīng)433公里
以不足黃河流域5%的流域面積
蘊藏了黃河流域20%的水資源
貢獻了黃河中下游40%以上的徑流量
被譽(yù)為“黃河蓄水池”
這是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尕海湖的景色。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這是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尕海湖的景色。 新華社記者 張可任 攝
這是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尕海濕地的景色。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為了更好地守護這一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
在甘南境內的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保護區的管護站點(diǎn)里
工作人員分批倒班駐站
全年不間斷地
深入濕地草原腹地開(kāi)展巡護
救助受傷動(dòng)物
補種退化草場(chǎng)
進(jìn)行禁牧宣傳
并通過(guò)紅外相機對野生動(dòng)物的種類(lèi)和生存狀況進(jìn)行監測
堅守在高原上為野生動(dòng)植物重要棲息地保駕護航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尕海保護站站長(cháng)香毛吉(右三)和同事在保護區內巡護。 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尕海保護站站長(cháng)香毛吉(左一)和同事在保護區內用望遠鏡觀(guān)測野生動(dòng)物。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斑頭雁幼鳥(niǎo)在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尕海濕地嬉戲。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一只燕鷗在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尕海濕地上飛翔。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尕海保護站站長(cháng)香毛吉(左一)向游客介紹保護區的野生動(dòng)植物情況。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尕海保護站站長(cháng)香毛吉(左二)和同事在保護區內巡護。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尕海保護站站長(cháng)香毛吉(左二)和同事在保護區內巡護。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尕海保護站站長(cháng)香毛吉(左)和同事在巡護過(guò)程中做記錄。 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曼日瑪保護站工作人員王佳陽(yáng)(右)和同事在保護區內巡護。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曼日瑪保護站工作人員王佳陽(yáng)(右)和同事在保護區內安放紅外相機。 新華社記者 張可任 攝
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曼日瑪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在保護區內檢查紅外相機的工作情況。 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如今
在一代代守護者的默默付出下
保護區內草原沙化退化趨勢得到根本遏制
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改善
這是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尕海濕地景色。 新華社記者 張可任 攝
這是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尕海湖的景色。 新華社記者 張可任 攝
雪豹、黑頸鶴、黑鸛、狼、羚、麝等野生動(dòng)物的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黃河蓄水池”
已成為鑲嵌在高原上的明珠
這是在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尕海濕地上拍攝的斑頭雁。 新華社記者 張可任 攝
這是在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尕海濕地上拍攝的斑頭雁。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一只燕鷗在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尕海濕地上飛翔。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一只燕鷗在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尕海濕地上飛翔。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斑頭雁在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尕海湖的水面上游弋。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監制:賴(lài)向東 向清凱
策劃:蘭紅光 王建華 馬維坤
統籌:王毓國 費茂華 宋常青 邢廣利 王慶欽
記者:陳斌 張可任 方欣
視頻剪輯:方欣
新媒體編輯:謝秀棟 周大慶 蔡湘鑫 盧燁
圖片編輯:侯俊 吳建路 戚文娟 劉夢(mèng)琪
美編:穆問(wèn)春 王靜頤